醫學新知

認識G型肝炎 文:/高嘉宏


一、台灣地區G型肝炎病毒株之選殖:

筆者曾針對台灣地區選殖出之21株GBV-C病毒分析其部分核酸和胺基酸序列,在與西非病毒株,東非病毒株,加拿大病毒株和美國病毒株比對後,發現核酸同質性平均為83%、85%、78%和82%,而胺基酸同質性則介於87%到100%。進一步的種系分析則指出台灣地區81%的GBV-C 病毒株近似於東非病毒株,且至少可分為三個不同的亞型。以上結果也顯示GBV-C 病毒和HCV有類似的病毒特性,即存有「基因體異質性」。

二、GBV-C之流行病學:

對台灣地區之不同族群作盛行率研究,結果如下:靜脈藥癮者15%,血友病患者30%,再生不良性貧血20%,多次輸血之地中海貧血患童14%,慢性非A~E型肝炎10%,猛暴性非A~E型肝炎0%,一般人口1~2%,B肝帶原者3.2%,C肝抗體陽性者10%。由此可知,GBV-C 之流行情況在台灣地區與歐美十分雷同,且和C型肝炎病毒有類似的傳染途徑,但C肝抗體篩檢後並未減少GBV-C 在多次輸血者之感染盛行率。

三、GBV- C之非經皮傳染:

首先研究GBV- C 感染在公娼之盛行率。在145位公娼中,B肝表面抗原,C肝抗體和GBV-C RNA 之陽性率分別為14%,18%和11%。進一步分析後,發現C肝抗體和GBV-C RNA 之陽性者有較長的執業期間或輸血病史。這些結果暗示GBV-C 可能會經由性愛接觸傳染,而接觸期間越長,被感染的機會亦相對增加。

其次探討GBV-C 感染在GBV-C 與HCV 共同感染者(指標病例)配偶之盛行率及相關危險因子。研究結果顯示100位配偶中,14%為C肝抗體陽性。而12例GBV-C 與HCV 共同感染指標病例的配偶中,5位(42%)有感染GBV-C 之跡象,其中3位為病毒RNA陽性而2位為anri-HGV-E2 陽性。隨後的核酸序列比對分析顯示其同質性介於94~99%,而種系分析更證實配偶間之病毒株極為類似,表示GBV-C 確可在配偶間傳染。此外,感染盛行率隨著接觸期間增加而高昇。因此與HCV 相比,GBV-C 有較高的配偶間傳染率(14%比42%) 。吾人建議在GBV-C 證實有致病性後,GBV-C 感染者之配偶應定期接受檢測並採取預防措施。最後研究GBV-C 之垂直感染,發現25位GBV-C 帶原孕婦所生的新生兒中,13位(52%)被GBV-C 感染。分析母子之病毒核酸序列,發現同質性高達93~98.2%,證實垂直感染的可能性,此外母體的高血清病毒濃度和此種垂直傳染密切相關。

四、GBV-C之臨床重要性:

首先台大等追蹤400例開心手術患者後發現有34例(8.5%)在輸血後得到GBV-C 感染,其中7例為HCV 及GBV-C同時感染,因此估計每輸注一位捐血者血液而感染GBV-C 的危險性為0.46%。感染者在輸血1週後即可在血中測得病毒,25例單純感染GBV-C 者並無顯著症狀,其中20位之肝功能指數保持正常,而7位同時有HCV 及GBV-C 感染者的臨床病程與單純HCV 感染者相當。在8位典型的非A-E 型輸血後肝炎中,只有1位(13%)血中GBV-C 為陽性。因此GBV-C 似乎不會造成明顯的肝細胞受損。後續研究則發現一般捐血者之帶原率為2.1%而0.6%的帶原者會將病毒藉由輸血造成受血者感染GBV-C。而anri-HGV-E2 抗體陽性除了表示病毒清除外,亦可能具有保護性。

其次探討GBV-C 感染對台灣地區慢性B型及C型肝炎患者臨床病理病程之影響。總共收集100例健康成年人,100 例無症狀B肝帶原者,120 例慢性B型肝病及肝細胞癌患者和100 例慢性C型肝炎患者。研究結果顯示GBV-C感染在慢性患C型肝炎患者之盛行率為10%,較B肝患者之3.2%和健康成年人之1%為高。B肝患者之GBV-C RNA 陽性率隨年齡增長和病程進度而增加,由無症狀帶原者之1%上升到肝細胞癌患者之10%。在慢性C型肝炎患者方面,GBV-C 共同感染者和單獨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在年齡分布,血清ALT和HCV 基因型分布上並無顯著差異。因此筆者認為:⑴台灣地區慢性C型肝炎患者比B型肝炎患者有較高的G型肝炎病毒共同感染率,⑵G型肝炎病毒共同感染並不會加重慢性B型和C型肝炎患者之短期臨床病程。至於對慢性B型和C型肝炎自然病史之影響尚待長期的追蹤研究。

五、GBV-C與B型和C型肝炎病毒之互動:

藉由多重病毒感染患者之研究,發現GBV-C 並不會影響B肝或C肝帶原者體內的B型和C型肝炎病毒濃度,表示GBV-C 和B型和C型肝炎病毒間並無互相干擾之現象。這些結果間接確認GBV-C 應不致影響B肝或C肝帶原者之臨床病理病程。

六、合併干擾素和Ribavirin 療法對GBV-C 之成效

目前已知合併療法對慢性C型肝炎有不錯的成效,約有半數患者可以將病毒清除。因此GBV-C 對合併療法的反應是值得探討地問題,但吾人研究結果顯示和干擾素單獨療法相比,合併療法並不能增加GBV-C 的清除率。

七、最近吾人嚐試自肝臟細胞中找尋GBV-C 之複製中間體

初步結果並無所獲,暗示肝臟細胞並非是GBV-C 的主要複製場所。因此GBV-C 是否可稱為肝炎病毒,實有待商榷。

展望

未來對G型肝炎病毒,除了基礎病毒學的研究外,應著重於下列幾點:⑴確定GBV-C是否可感染肝臟細胞或其他人體細胞如淋巴球等並進行複製。⑵改進診斷方法,如血清檢驗試劑的發展以偵測病毒的抗原。⑶探討此病毒是否會造成肝炎以外的病毒,如自體免疫疾病、神經性疾病、血液疾病等。由於極為敏感的偵測法的應用,將來勢必找到更多人體內的微生物,他們是否都會致病?或者他們只是過客?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課題,G型肝炎病毒的研究或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

結論

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日新月異,從傳統的A型及B型肝炎病毒,到1980年代的D型肝炎病毒,以及90年代的C型及E型肝炎病毒。見證了生物科技的快速進步,這些積極的研究也表示肝炎在健康問題上吃重的角色。從A型到E型五種肝炎病毒,可說是以涵蓋了大多數病毒性肝炎的病因,因此G型肝炎病毒發現的後續影響,推測並不會像發現B型和C型肝炎病毒那麼深遠。然而這個新病毒的臨床意義或許不大,但其發現與隨後的防治將使人類的健康更有保障。

後記

1997年12月,日本研究者宣稱他們自輸血後非A~E型肝炎患者體內找到一種新的DNA病毒,命名為TT病毒〈TTV〉。目前有關於TTV的致病性仍未明瞭,但已有研究者認為它和GBV-C一樣。雖會經由輸血而傳染,但臨床上並不會造成肝炎。吾人相信未來會陸續發現更多的新人類病毒,但它們是否能確定為致病原,則需要相當嚴謹的臨床和實驗室數據來加以判斷。

本文作者為台大醫學院內科副教授。

回前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