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點篇 校友企業專訪

熱愛藝術創辦藝聲 圖文/朱天慈


文章附圖 王賜勇學長熱愛藝術文化,為提倡社會風氣,自掏腰包發行藝聲雜誌,以饗同好。

在現代忙碌、擁擠的都市叢林中,要找一處能夠讓人沉澱心靈的地方實在是不容易。如何尋覓一方淨土,找到同好者更是難得。但是母校會計55年畢業的王賜勇學長卻因為愛上了畫,進一步成為畫廊的義務引導者,更進而成為畫廊的負責人,將喜愛的畫不吝與人分享,認識相同愛畫的人,應該是最大的收穫。

文章附圖 王學長在大學畢業之後到國外留學,回國後接任父親的公司,只是商場上爾虞我詐、競爭激烈的生活,學長一直無法適應,覺得總少了些精神上的支撐點,在無意間走進了一家畫廊,除精神上得到了滿足之外,也勾勒起高中時代對美術的熱愛,當時因為聯考只好放棄的興趣,多年後藉由看畫展重拾原始的感動。

文章附圖 而學長為了方便自己看畫展的時間,遂製作一份「畫展月報表」,將自己常去的十幾家畫廊按地區與日期、開放時間來加以劃分,每逢假日,學長就照著紙上的列表,按遠近或開放時間來決定路線。由於這種報表帶給學長許多的便利,所以學長將之影印分送給愛畫的同好。後來因為受到熱烈迴響,學長便改採排版印刷的方式,一次就印刷五千份,所以每到月底,學長就要花上7∼10天的時間來整理各項展覽檔期。而當隨心的喜好成為一種責任之後,月報表中就不能只憑自己的喜好而定,此時要屏棄個人喜好,將各個不同畫派或各種五花八門的展覽,都必須要一一列出,同時如果有新成立的畫廊,王學長也一定都會先實地查訪,以免有些小到二坪左右,陳列十來張畫的店,也自封為「畫廊」的現象產生。到後期,學長甚至可以組團到中南部的畫廊去參觀,可見學長這份報表的成功。

文章附圖 而學長為了方便自己看畫展的時間,遂製作一份「畫展月報表後來這份報表,改版成為「藝聲」雜誌,以更為豐富的內容與大家見面,內容除保持原有的月報表之外,亦增加了人物專訪、畫風介紹等實用內容。

文章附圖 學長發行藝聲的目的是讓大家注意藝術於家庭生活的重要性,因為隨著國人生活水準日益提高,王學長認為國人應該多去關心藝術、喜愛藝術, 文章附圖 不要只重物質的享受。學長想起當時在國外留學時,歐美國家對於藝術擁有相當大的空間,對於孩子從小就培養欣賞畫作的態度,到了假日,則由家長帶到博物館參觀畫作、雕塑品,他們從小就認識莫內、梵谷,反觀國內家長,就只要求孩子唸書,比較重視金錢,對於精神食糧方面比較不重視,所以學長發行「藝聲」就是希望塑造一個有藝術氣息的社會,讓我們的社會不再是汲汲營營,多一點藝術的氛圍。由於月刊是免費贈閱的,每年都要花費學長約百萬元的經費,所以在後來因為國內陸續有新的藝文雜誌出刊,王學長認為已達到原有的目的,便停止「藝聲」的發行。

文章附圖 王學長收藏畫作,以個人欣賞為優先,培植新秀不遺餘力。

文章附圖 王學長在參觀畫展之後,也開始著手收藏畫作,學長剛開始限於經費的因素,只能買價位較低的水彩畫,像席德進、張杰的作品,有一陣子也收藏國畫,如葉公超、卲幼軒等人的作品,後來就開始收藏價位較高的本土油畫。學長喜歡的畫家不是一般市場上熱門的畫家,反而喜歡較不具知名度,但是具有自我風格的畫家,王學長認為這與藝術品的鑑賞方向有關,因為觀賞的角度各有不同,所以喜歡的畫家就會不一樣。王學長認為一直蒐藏老畫家的作品,這些作品只會越來越少,所以學長喜歡發掘年青的畫家,從這些新作品中看到新的生命。因為在國內興起一股收藏畫的潮流時,這些老畫家的作品就一再的炒作,只是這樣的炒作,並未圖利到年邁的畫家與早期的收藏者,只是當時新設畫廊的開設者,並不見得真的是喜愛這些畫,只是有可能見到了市場的需求而投資的事業,所以學長後來自己開設畫廊之後,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要栽培年輕畫家,建立良好的經紀制度。

文章附圖 王學長認為我們的社會並不容許一位年輕人只為了畫畫而生存,從準備畫到開設畫展至少需要一年半的作畫期,這段期間畫家必須工作才能有生活的動力。而一般畫廊不會找年輕畫家開設畫展,因為年輕所以知名度不高,這樣的畫展沒有市場,而且畫作價格不高,一般以商業角度設立的畫廊不會做這種沒有利益行為的畫展,所以為了使年輕畫家不為生活而煩惱,學長建立經紀制度,與畫家簽約,並且每個月固定支付畫家一筆生活費用,使他們能夠安心作畫,不為生活的壓力煩惱,學長也因此幫助了許多年輕藝術家成名,例如:黃銘哲、李加兆,就是一個最佳範例,這樣的好成績代表了學長培植新人有成,也代表了我們社會已更具有藝術的氣息。

這樣反市場操作的個性也反映在收藏的畫作中,多年前王學長在 文章附圖 如果以投資的角度來說,收藏畫作未嘗不是一種保值的表現,但是學長認為老是用金錢的角度來看未免太過庸俗,將收藏畫作當作對藝術執著的熱誠,對提升社會文化亦是一種幫助。

回前頁
回總期刊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