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性篇 書畫教室

水墨畫技法初探(二十六)
山水畫技法之四 圖/張雲炬 文/魏宗德


文章附圖 本篇水墨畫技法初探,藉由梅、蘭、竹、菊四君子,水仙、牡丹及山水畫等技法,在用筆用墨,構圖章法等學畫之初步,已有詳細又反覆之敘述,其輪廓梗概,大約如是,再贅述已是添足。至此,應可告一段落,最後摘錄前賢或近代名家對水墨畫所論及之一些重要看法,提供有志者參考,並作為本篇的結語。

南齊謝赫古畫品錄歸納歷代水墨畫畫法有六法之說:一氣韻生動、二骨法用筆、三應物象形、四隨類賦彩、五經營位置、六傳移換寫。此六法之用途有二:一、用於賞鑒家,二用於畫家。用於賞鑒家者,仍觀畫、品畫之標準;用於畫家者,乃學畫之階梯。賞鑒家所用之六法,其次第自「氣韻生動」至「傳移換寫」,乃自上而下,秩序井然,毫不容紊。第二種為學畫所用者,其次序適得其反,乃由下而上。由「傳移換寫」以至「氣韻生動」。

氣韻之為何物之至今尚無具體之論述。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有「以形似之外求其畫」之言。而形似由於學力、氣韻關乎天才,學者必先學形似而後悟氣韻,形似猶人之身體,氣韻猶如人之精神。形似仍繪畫之階梯,氣韻則為繪畫之目的。形似為下學之事,氣韻為上達之事。下學以至上達,乃學畫必經之步驟。而不求物理,不究物形,將流於空疏或狂率。一般論者嘗有重氣韻輕形似之論,但這並這非指學畫者言,乃指賞鑒繪畫者言。畫者學畫固須從形似入手,然不可以形似為滿足。明董其昌畫旨:「氣韻不可學,此生而知之,自然天授。…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,胸中脫去塵俗,自然丘壑內營…隨手寫出,皆為山水傳神」。惟氣韻固由生知,仍必須修養,筆墨則由性近,惟在習練。氣韻乃自然之流露,不可強求,是繪畫最終之目的,必積多年之修養及苦心之研究,始能自然流露於不知不覺之間。

文章附圖 氣韻生動與煙潤不同。蓋氣者,有筆氣,有墨氣,有色氣,俱謂之氣。而又有氣勢,有氣度,有氣機,即謂之韻。煙潤不過點墨無痕跡,皴法不生澀而已(明唐志契繪事微言)。氣主動,而韻主靜;氣主剛,而韻主柔;氣主陽,而韻主陰。雄偉壯健者氣,婀娜蘊藉者韻。氣必有韻,韻必有氣。無韻之氣易失之野,無氣之韻每陷於甜,兩者合則美,分則兩傷。

畫必有畫意,無畫意不能成畫,有意之畫始有生命,無意之畫,絕無價值,意在筆先,畫在筆後,畫意之重要可知。初學作畫固必須練習小幅,稍有心得,再作大幅以壯其筆力而擴其膽氣,繁其丘壑而密其組織。然後以大幅之氣力收於小幅,以大幅之材料納入小幅,必能氣勢蓬勃,丘壑豐富。久之則大小咸宜,見盈丈之紙不畏其大,見盈尺之紙不嫌其小。

畫之一道,在秦本為政教之輔助,雖有以繪畫為專業者,而與社會一般之職業,並無特異,故其名不彰。自漢而後,士大夫漸於從政之暇,留心翰墨,因而漢、魏、晉以後之畫家,傳名於畫史者,莫不以士大夫為多,而純以繪畫為職業之畫工,仍毫無所聞。自此以後,承平時代之畫家多為朝廷官吏,變亂時代之畫家多為巖穴隱逸之士,蓋時代之不同,並非畫道之有差異。其間自難免有一二特殊之人,或遁跡山林,或佯狂人世,或好潔成癖,或疾惡如仇,或懷亡國之痛,或含流離之悲。及其發於筆墨,形諸繪畫,自有一種悲憤抑鬱隔絕人世之境界。但這並非習畫者之全體,亦不必勉強學其之離世遁俗。習畫者各有其天才,各有其環境,各有其思想,各有其懷拖。故其發而為畫,則自有種種之不同,有種種不同之畫風。然而畫道並非離世,習畫者當然不能脫離現實!畫者更須以大自人為師,高尚之思想,營造美,化現實之境界,俾有功於社會,有益於人生。(全篇完)

回前頁
回總期刊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