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推動逢甲北區校友會(後來改為台北市逢甲校友會)成立後不久,即次與先後任黃萬業、紀榮治、及總幹事段體貴、暨理監事校友等商談,建議校友會出版一份刊物,作為聯絡,溝通及報導校友消息之用。大家對於這項建議都很贊成,可是當時校友會未有專人辦事,經費亦十分困難,經過多次研商,均未能具體實現;我乃決定在「逢甲校刊」挪出一點篇幅多報導校友會及校友消息。這只是暫時權宜的做法,目標仍在積極鼓勵校友會自辦刊物。至民國六十二年六月底,我自校長職務退休後,全部時間定居在台北,和台北市校友敘晤的機會較多,乃協助北市校友會會長紀榮治與總幹事段體貴等,加緊籌備,至是年底才籌備成熟,於六十三年一月出版「逢甲校友通訊」第一期。因此,就逢甲校友會出版刊物而言,「逢甲校友通訊」是最早的。自開始至現在,已經快滿三十年了。
校友會出版這份雜誌,可以算作「逢甲人」的前身。二十八年來,它的名稱、版式、內容、及刊期都曾經幾度變動,並且數度停刊又復刊。茲依時間的先後,記其概略如下。
(一)「逢甲校友通訊」最初幾期係季刊,由紀榮治校友任發行人,段體貴校友任主編。為取得第一類新聞紙的執照,郵寄可節省郵費,須先向新聞局登記,取得登記証才可辦理,當時新聞局對出版品的管制頗嚴,承辦人也相當固執,認為以「通訊」為名的刊物,必須由通訊社主辦,並經常發出通訊稿才符合條件,為了適應法令規定,考慮改名,以季刊出版時間相隔頗久,遂決定在第五期出版後,更名為「逢甲校友月刊」,並向新聞局和郵政局辦妥登記手續。
(二)「逢甲校友月刊」由台北市校友會先後任會長紀榮治、王賜勇、蔡偉謙三人接續擔任發行人,段體貴校友任主編,出版至第四十五期,因校友會幹部之間不和,內部發生爭執,會務無形停頓,月刊的出版亦受影響而停止。
(三)我對校友會會務停頓,覺得十分難過,曾連絡部份熱心校友,奔走協調,至民國六十九年二月,選出陳勝宏校友擔任會長,陳校友對政治及社會活動,饒有志趣,故就任後對校友會會務頗有振興的構想,恢復出版刊物,當然是其中的一項。可是當校友會向新聞局申請復刊時,新聞局以「逢甲校友月刊」停刊已久,登記證已註銷,無法以原名申請復刊。校友會乃另以「逢大校友」之名,另行登記,於同年九月出刊,由陳勝宏會長任發行人,段體貴校友續任主編,版式仍為小雜誌,每月出版一期,內容以報導校友會及校友動態為主。
(四)「逢大校友」出版至二十一期,北市校友會改選,王銓榮校友當選會長。可惜王校友無心會務,(據校友說:他任內未開過一次理監事會議,也未曾辦過校友活動)「逢大校友」月刊在他任內自然又停刊了。我不願見到會務及會刊陷於停頓,乃和周光斗、段體貴、吳震遠、陳庸三、王祖淼等熱心校友,多次分頭與校友商議健全及發展校友會的計劃,於民國七十四年六月校友會幹部改選時,選出周光斗校友為會長,周校友從事新聞界工作多年,社會經驗及人際關係,對校友會的再興,頗有信心。他就任後,即租賃北市忠孝西路中央大樓一間廳房為辦公聯絡處所,並聘江麗華校友為專任總幹事經常駐會辦公,同時也籌劃繼續辦理雜誌復刊事宜。因鑒於「逢大校友」月刊停刊已兩年,若以「逢大校友」名義申請復刊,恐又遭遇困難,因此,經商議後改以「逢甲雜誌」名義登記,同時決定:ぇ由周光斗校友為發行人兼主編,え版式改為一般雜誌大小(十六開),ぉ刊期改為半月刊,お增加篇幅、充實內容,由主編具體規劃。經辦妥登記後,於民國七十四年六月出版逢甲雜誌第一期。逢甲雜誌的篇幅增加了,內容除報導校友及校友會的訊息外,也增加了如一般雜誌所刊的時論及政治經濟類的文章。據周校友說:逢甲校友除希望多知道校友及母校的消息外,也需要多了解時事及補充政治經濟類的知識,初期發行以校友為主要對象,未來可能對外銷售,選稿的範圍將逐漸擴大。那時周校友擔任新生報的副社長兼總主筆,文稿的來源不成問題。
(五)「逢甲雜誌」在周光斗校友努力經營下,發行了五十七期未曾間斷,頗為校友們所喜愛。(北市校友會的活動,也日漸增多。)至民國七十八年台北市校友會改選,由林肇基校友任會長,周光斗校友未繼續辦理會刊,「逢甲雜誌」又停頓了一段時日。後來林會長邀段體貴校友再任校友會刊主編,刊物更名為「逢甲人月刊」,採四開報紙型,篇幅略為縮減。出版了幾期之後,校友會改選,謝振裕校友當選為會長。謝校友十分熱心推展會務,繼續出版「逢甲人月刊」,段體貴校友續任主編,版式則改為十六開一般雜誌型。出版了十多期之後,謝校友接納了校友會多數幹部的意見,繼續出版「逢甲人月刊」,惟有若干改革,自民國八十一年十月起,稱為「逢甲人」月刊革新號第一期。所以校友會的會刊,從革新號第一期算起,至今年九月已出版至一百二十期。
革新後的「逢甲人」月刊,由北市校友會會長謝振裕續任發行人,王祖淼校友任社長,周光斗校友任總編輯。幾期之後設編輯委員會,增強陣容,後來為擴大聯繫各地校友會,又設社務委員會,聘若干地區校友會會長或熱心校友為社務委員,編輯部有總編輯、副總編輯及執行編輯,業務部門則有廣告經理,參與的人增加,也證明因應業務擴展的需要。至於逢甲人月刊的出版者,除原有的臺北市校友會之外,也逐漸增列幾個地區的校友會,後來還加列「逢甲大學」和「逢甲大學校友總會」也為出版者之一。這說明了「逢甲人月刊」自出刊革新版以來,十年間已有很好的發展,由原係臺北市校友會出版的刊物,擴展至母校與各地畢業校友共同出版、共同關切的刊物。不過十年來月刊幹部,雖有變動,但此中一貫盡力最多、貢獻最大的當然是發行人謝振裕校友。
十年來革新改版的逢甲人月刊內容逐年均有進步,報導校友的成就,各地校友會、各系友會及校友專業性或特殊的活動增加了,對於促進校友的聯繫團結與校友會會務的推展,以發揮了相當好的功能。近年我在國內外與校友敘晤,常有人提到逢甲人月刊某一期所報導某些事情,也有不少校友盼望能夠經常看到「逢甲人」,足見「逢甲人」月刊已普遍受到校友的重視。且革新改版以來均能按月出版,後來中斷只有五、六及101-102期是兩月合刊一期,這是逢甲人月刊成功的地方,值得我們共同祝賀。
除了祝賀之外,我還要提出兩點建議,供負責會務及刊物各位校友參考:
(一)各地校友會很少保存檔案,且多數均無固定會所,因故逢人事變動時會務停頓一段時間,重新振作起來被看做是新成立的校友會,把以前的歷史完全不算,例如新竹校友會成立於民國61年12月3日,選出何俊雄為會長,及理監事李增盈等,並向當地政府立案,泰國校友會成立於民國59年11月22日選出張俊彬為會長及理監事蔡泙文等十餘人,我均參與成立大會。可是近兩三年,我在「逢甲人」月刊又見到新竹校友會及泰國校友會成立的訊息,對兩地早已成立校友會一點都沒有提及。(如此的事例,還有幾件,不必多述。)我盼望校友總會及月刊社負責校友,共同商定計畫,主動邀約各地區校友會,把各該會的歷史和近況寫出來,在「逢甲人」陸續刊載,使逢甲校友會發展的歷史得以保存。
(二)逢甲人月刊革新改版後,每一期在目錄左上方,都刊載創刊的年月日和總期數。如革新號第一期除了刊出民國81年10月1日出版之外,還刊有民國74年6月30日創刊,總號為第109期,如最近出版的119期,則刊出91年8月15日出版,總號為233期,民國74年6月30日創刊。我記得北市校友會於74年6月創刊的是周光斗任發行人的「逢甲雜誌」,不是「逢甲人」。如果把校友會早期出版的刊物,也可算為「逢甲人」的前身,則創刊日期可提早至民國63年1月出版「逢甲校友通訊」第一期的日子,而總期數的計算,當然亦隨之更改。這一點本來不大重要,不過我認為:既然每期都要標明創刊日期及總期數,對於革新改版以前的期數及總期數,還是要明確一點較好。